DevSecOps Labs @ CSIE-NPU

Skip to content

傳新聞稿給理事長

計畫結束新聞槁

在澎湖湖西鄉南寮村,人文藝術從來不是專業學院輸入的結果,而是居民日常智慧的延伸。這個夏天,兩名澎科大的學生——林佑倫與趙世均——在教育部青年發展署主辦的「青年暑期社區職場體驗計畫」中,選擇了這座小村落作為他們的駐點。對他們而言,南寮不只是澎湖島上的一個觀光景點,而是一本活的書,書頁隨著每一次的散步而展開。

在村子裡,來訪的旅客印象深刻的景點是「浮球祕境」——將廢棄漁具與彩繪浮球點綴裝飾的網美景點。這些原本被遺棄在海岸的垃圾,如今以鮮豔的色彩重生,化身成各種造型浮球或童趣的裝置散落在村子裡的牆邊與轉角。這不是觀光公司包裝出來的景點,而是一場村民自發的展演。林佑倫形容,那些海洋廢棄與浮球的再製,不僅解決了海岸堆積的困擾,也讓社區在環境問題中找到藝術的答案。

在村外北邊的草原上,四、五隻牛雕塑品矗立在吃草的牛群之間。這種「真牛與雕塑牛並存」的並置效果(Juxtaposition),強化它既是自然的一部分,也是一種人為的文化記錄。在散步走過、騎行機車經過時,都會感受到一種戲劇性的張力,彷彿這頭巨牛是草原與人類生活的守護者。對外地來的學生而言,那是一種文化的隱喻——自然、農業與記憶被重新組合,像是一個地方給自己寫下的註腳。即便是不懂在地語言的訪客,也能透過這樣的景觀感受到村落與土地的親密關係。

南寮藝術不是高掛於殿堂的符號,而是生活的一部分。牆壁上的彩繪描繪海龜、祖廟祭典與早年駐軍身影,成為社區的「集體日記」,兼具歷史深度與童趣想像。古老的福記漁灶與硓𥑮石牆仍靜靜佇立,記錄漁農生活的輝煌年代。

七月的訪視行程中,長輩以台語娓娓道來過往故事,聲音帶著鹹水煙氣息。最受矚目的「海沙炒花生」,由阿嬤熟練翻炒滾燙細沙與花生,香氣四溢,避免火焰燒焦的古法讓參與者驚艷。父親節聚會中,居民與議員齊聚,佳餚熱騰騰上桌,志工陪伴長者用餐,笑聲與淚光交織,傳遞深厚人情。福記魚灶與牛屎窟等場域更吸引外國旅客參與磨米漿與製作牛屎餅,在互動中喚起舊日生活的場景,文化記憶因此再次被喚醒。

信仰則賦予村落另一種深度。保寧宮的小法儀式,伴隨著鼓聲與咒語,讓現場氛圍凝重而莊嚴。即使旁觀者聽不懂經文,也能感受到一種凝聚的力量。訪談中,一名法師解釋小法的起源與傳承,說那不只是宗教,而是人生智慧的積累。對外地學生而言,這樣的理解改變了他們看待文化的方式:它不只是節慶或表演,而是一種心境的成長與社群的連結。

從藝術裝置到民俗活動,再到信仰儀式,南寮展現了離島人文的多層次樣貌:藝術源於日常、文化深植人心、信仰凝聚群體,這些元素共同構築了一個充滿溫度的永續社區,也讓外來青年與旅客得以重新認識離島生活的價值。

在實地記錄與觀察之外,兩位學生開始著手建立一套 APP 導覽系統。他們規劃讓遊客透過手機掃碼,聆聽作品的語音介紹,暸解村子裡過往故事。這樣的構想,某種程度上延續了澎湖人常說的「三點水精神」。

離開南寮之前,兩位學生心中有著共同的感受——他們希望能把這裡的美、努力與精神分享出去。因為只要多一個人認識南寮,這個小小的聚落就會擁有更多的未來。這個夏天,透過他們的眼睛、筆記與資訊技術,村落的風、聲音與色彩被記錄下來,成為一段值得珍藏的故事。村民善用廢棄物再造、展現群體合作與藝術創意,即為這項精神的文化轉譯。透過學生與居民的共同參與,南寮村不僅保存了文化底蘊,也邁向具藝術溫度的永續聚落。